聯系我們MORE

客服電話:18801099934
咨詢電話:18801099934
售后電話:18801099943
傳真號碼:
郵政編碼:102629
公司地址:北京市大興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工廠地址:北京市大興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行業動態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鋁塑包裝機,旋轉式壓片機,高效包衣機,中藥制丸機,中藥制藥設備-北京國衛和教醫藥設備有限公司 > 新聞資訊 > 行業動態 >
在全國各行業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之際,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簡稱臨床所)迎來了建所十周年。建所10年來,臨床所在所長王永炎院士的帶領下,秉承“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堅持“兼容并蓄、我主人隨、求異求真”的發展理念,不斷創新,在中醫臨床評價、中醫藥標準化、中醫藥干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
臨床基礎結合 獲科研碩果累累
面向行業需求,搭建臨床應用及服務平臺。臨床所針對中醫臨床研究及服務中的共性技術、關鍵問題,開展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的方法學探索及平臺構建,為中醫臨床與基礎的結合提供示范。先后成立國內第一個中醫臨床評價中心、國內第一個中醫標準規范中心;建立了中醫藥防治突發傳染病的體系建設平臺;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重點學科建設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臨床評價重點研究室。
以學科建設為抓手,取得科研碩果累累。立足于臨床所的學科建設,逐漸形成穩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團隊,圍繞中醫臨床評價、中醫藥標準化、中醫藥防治傳染病、中醫心理學、中醫病證基礎研究、中醫藥治未病及人文等方向,先后承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973項目、863項目、行業專項等國家級項目27項,發表學術論文1310篇,其中 SCI收錄240篇、12篇論文入選科技部“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出版學術專著121部(冊),獲得專利17項、軟件著作權28項,發布團體標準10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5項,其中“我國首次對甲流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17項;獲得院級科技獎勵8項。
重視人才培養,人才隊伍建設有成效。在建所初期人才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積極聘請行業內外知名專家作為客座研究員,同時注重所內青年科研人員的培養,為青年科研人員提供科技創新平臺和保障。先后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人,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名,“香江學者”1名,國家留學基金項目人才交流人員3名。培養的研究生中9人獲得國家獎學金資助,優秀研究生獎學金獲得者25人。逐步形成了一支多學科交叉、具有協同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
傳統現代結合 創新中醫評價方法
重視循證證據,開展臨床評價研究。臨床所的評價中心,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臨床評價中心、中醫臨床評價方法重點研究室、中國針灸學會針灸病例注冊登記中心、國際針灸臨床試驗注冊網等建設單位,其引領我國中醫臨床評價的研究方向。該中心針對中醫臨床療效評價問題,在辨證論治和針灸臨床評價的原理、方法、技術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持續穩定的研究;特別是為我國200多項臨床研究提供了臨床研究方案設計、數據管理平臺建設及統計方法方面的技術服務,在行業內享有盛譽;牽頭的“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針灸國際多中心臨床療效評價研究”的研究結果和《針灸治療難治性便秘、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評價研究》分別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SCI影響因子為44)、《內科學年鑒》(SCI影響因子為16)上發表,在國內外引起極大反響;制定的《針灸臨床研究管理規范》成為我國針灸臨床研究的規范。近5年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00余篇,其中SCI論文50余篇。獲得科技獎項20余項。
創新方法體系,開展上市后再評價。圍繞中藥上市后臨床再評價關鍵技術,評價中心開展循證證據轉化與推廣應用研究,制定了40項中藥上市后再評價的規范。率先針對30萬例中藥注射劑上市后的安全性,采用醫院集中監測,建立了國內首個上市后利用大數據研究真實世界的研究數據倉庫,出版了第一部“中藥上市后再評價”學術專著,初步形成了“中藥上市后再評價”方法學體系。承擔重大新藥創制等國家及省部級課題8項,承接社會服務60余項,發表論文400余篇,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多項,在國內該領域中處于領先地位。
多學科交叉集成,闡釋證候生物學基礎。從臨床研究、實驗研究和系統生物信息集成挖掘研究三位一體,探索中醫證候分類及復方作用的科學基礎。首次提出并驗證基于證候分類的隨機對照試驗臨床研究方法,并整合數據挖掘、生物信息、統計等方法,形成了用于證候研究的創新性方法平臺。發表SCI論文100余篇,并被《自然》等國際頂尖綜合性雜志引用。
國際國內結合 引領中醫標準化方向
助力規劃行業標準發展。2009年以來,臨床所先后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化工作辦公室承擔單位、ISO/TC249國內技術對口單位,負責協助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籌中醫藥行業國際、國內標準制修訂、人才培養及推廣應用等工作。承擔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化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為《中醫藥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的發布奠定了基礎。2016年,在ISO/TC249名稱定為中醫藥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得到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認可和表揚。ISO/TC249經過6年的發展,注冊專家由1人增至200人,立項項目50余項,中國提案占ISO/TC249全部立項項目的60%以上;出版了第一部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指南,獲得2014年度標準國際化十佳推動者稱號。
領航標準共性技術制定。王永炎院士領銜制定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為規范中醫臨床診療行為發揮了重要作用,已逐步獲得行業認可。2010年發布的《中醫循證臨床實踐指南》是在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的資助下,王永炎院士領銜編寫的中醫藥領域第一部通過國際合作、基于證據的臨床指南,為我國中醫循證臨床指南的制定奠定了方法學基礎;制定的《中醫臨床診療指南編制通則》是行業內第一部指導指南制定評價的標準。2014年王永炎院士獲中國標準化協會頒發的“中國標準化終身成就獎”,2016年臨床所獲中國標準化助力獎。
率先開展標準應用評價。依托中央財政專項,組織42家全國中醫藥標準研究推廣基地開展了中醫藥標準化人才培訓,出版了我國第一部中醫標準化培訓教材,培養標準化人才81038人次;組織42家基地完成了內、外、婦、兒等100多項指南的應用評價,為修訂指南提供參考,形成了《中醫臨床診療指南評價規范》;組織出版《中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15個分冊),為中醫標準的應用評價起到示范作用。
堅持中醫原創 防治傳染病獲認可
堅持中醫原創,甲流治療效果獲國際認可。2009年,我國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現后,臨床所承擔了行業專項“中醫藥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與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臨床方案與診療規律研究”項目,該項目的實施標志著中醫藥全面介入國家層面的傳染病防控工作,研究成果獲得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1年9月專項辦公室接到了時任衛生部部長陳竺的賀信,充分肯定了中醫藥防治甲流的成績,提高了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
搭建信息平臺,完善傳染病應急體系。臨床所建立了遠程醫療會診的電子化信息平臺,實現了新發、突發傳染病應急調度指揮、遠程會診、五運六氣預測等功能,對常見傳染病動態疫情開展長期的信息監測,為專家、領導提供輿情信息。利用網絡藥理學等方法,建立了基于傳統的專家共識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科學、客觀的突發傳染病藥物篩選決策平臺,用于應對突發疫情;形成了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人才隊伍,中醫藥防治傳染病應急體系逐漸完善。
傳承創新結合 推進健康養生文化
發揮中醫優勢,養生保健與心理齊助力。針對健康中國建設的需求,臨床所開展了針對孕產婦、兒童、老年等特殊人群、亞健康狀態的中醫預防保健方案研究;開展了中醫“五態人格”工具的應用推廣,發揮中醫心理治療的特色和優勢;開展了中醫防治慢性病的社區科普教育,普及健康生活。還先后組織實施了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安芯工程”、中醫婦幼保健工程,實現了慢性病、婦科病中醫診療規范向中西醫結合醫院、婦幼保健醫院的普及。
堅持文化自信,開展中醫藥文化創意研究。臨床所立足于弘揚中醫藥優秀文化、傳播中醫藥科學知識的理念,開展了中醫藥文化展示與體驗方式的創意研究。臨床所牽頭設計并建設了國內第一個中醫藥主題公園“地壇中醫藥養生文化園”;完成的集中醫體驗與中醫文化特質于一體的京城名醫館項目成為全國學習的典范;2011年承擔了經國務院批準立項的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中國國學中心中醫藥館的展陳設計項目。目前正在承擔國家旅游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組織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項目)的組織評審工作以及國家中醫藥博物館的籌建工作。
開啟新思維 譜寫新篇章
回顧十年,臨床所在各級領導部門的指導和關懷下,在行業內外各個高校、科研院所及醫院的支持下,在相關領域開展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我們要在新的歷史時代到來之際,針對新的健康需求,開辟新的領域,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績。
爭當國際一流科研院所。秉承“理論創新、共識療效、服務民生”的理念,東學西學兼容并蓄,科學人文并重,不斷集成創新研究方法,整合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敘事醫學、統計學、社會科學、人工智能等相關方法和技術揭示中醫的科學內涵、人文內涵和臨床價值,推進中醫傳承與創新。讓原有的優勢領域持續保持國內領先地位,并針對新的健康需求,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擴大學科新的增長點。依靠引進人才和培養人才,不斷增強各個方向研究團隊的創新能力,完善管理體制機制,爭當國際一流科研院所。
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立足于中醫臨床基礎轉化研究,建立醫研企協調創新聯盟,促進中醫健康養生文化技術、中醫診療標準規范、中醫臨床評價與再評價技術方法等重要研究成果在社區、養老院、醫院、科研院所等機構轉化應用。不斷加強中醫臨床基礎研究能力和平臺建設,拓展社會服務功能;通過科研創新成果帶動臨床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當前,黨和政府大力支持中醫藥,中醫藥事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臨床所的廣大科研工作者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在促進中醫藥傳承發展的事業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更多資訊請關注 國衛和教醫藥設備有限公司官網)
首 頁 |
關于我們 |
產品中心 |
教學生產線 |
技術資料 |
新聞資訊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網站標簽
總部銷售電話:18801099934 公司地址:北京市大興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高經理 楊經理 版權所有:Copyright © 鋁塑包裝機,旋轉式壓片機,高效包衣機,中藥制丸機,中藥制藥設備-瑞意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國統一免費服務電話:18801099934
本站關鍵詞: 鋁塑包裝機,旋轉式壓片機,高效包衣機,中藥制丸機,中藥制藥設備